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研究中心 >> 正文

【讲座报道】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(Séminaire francophone)第五十五讲:建构“他者”:音乐中的异国性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19-11-11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2019年10月29日下午,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外国专家、音乐学博士罗兰(Roland Scheiff)应邀在北外西院综合楼417教室做了题为《“建构‘他者’:音乐中的异国性”》的讲座。此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谈佳副教授主持。

undefined

讲座伊始,罗兰博士首先阐释了“何为异国性(exotisme)”,他认为,异国性指人们对异域的追求,通过借用与自身文化相异的艺术特色,使自己的作品产生预期中的异域之感,在艺术家所传达的内容与大众想象之间达到平衡。异国性包含三种不同层面的不平衡关系:地理层面,如不同国家的饮食;历史层面,如古代和现代不同的生活环境;社会层面,如贵族或中产阶级的音乐难以被其他社会阶层所理解。罗兰博士指出,音乐中的异国性必须能够被听众辨识,因此创作者应当使用符合听众期待的异国元素。

随后,罗兰博士讲述了欧洲的东方主义(orientalisme)。他指出,欧洲一直以来都受到“东方”的影响,而“东方”往往是欧洲关于东方的想象。“他者”一旦被认知,东方风情即异国性也会随之消失。1789年至1801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,一支专家队伍随军而行,专门负责研究当地的风情文化,最后写成26卷本的《埃及描述》(Description de l’Egypte)。从此,伴随着殖民扩张、交通方式改进和各种游记的问世,东方的异域风情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欧洲国家的各类作品。然而,音乐领域的交流仍然很少,人们只是偶尔可以听到一些比较奇特的音乐片段。

undefined

1830年至1840年间,具有东方色彩的音乐作品开始增多,这其中有三点原因: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,创作具有真正东方异域情调音乐的愿望以及交响乐的发展。罗兰博士向我们介绍了五位主要推动东方音乐在法国发展的音乐家:圣西蒙主义运动时期的费里西昂·大卫(Félicien David)、欧内斯特·雷耶尔(Ernest Reyer)、民俗音乐家弗朗西斯科·萨尔瓦多-丹尼尔(Francisco Salvador-Daniel)、卡米尔·圣桑(Camille Saint-Saëns)和克劳德·德彪西(Claude Debussy)。其中,德彪西受到复调音乐、俄罗斯音乐和爪哇音乐的影响,打破音乐传统,创作出融合度很高的作品,并且认为“东方音乐优于西方音乐”。罗兰博士认为,呈现异国性是“自我”的一种呈现,在与“他者”的共处中,我们也在认识和建构自身。

在互动环节,我校师生就音乐是否有高低之分、音乐在生活中的角色、培养乐感的必要性与罗兰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。

毛一安/供稿